|
中國建築的歷史,大致經歷了發生、發展、高潮與延續這幾個階段。一般來說,先秦時代是中國建築的孕育期。這時候有活躍的建築思想,及較寬鬆的建築創造環境。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均有自己獨特的城市與建築。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曾經模仿六國宮室與咸陽北阪之上,就反映了當時建築的多樣性。秦漢時期是中國建築的奠基期。這一時期建造了前所未有的宏大都城與宮殿建築,如秦代的咸陽阿房前殿,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立五丈旗,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無論是尺度還是氣勢,都十分宏大。漢代的未央、長樂、建章等宮殿,也是規模宏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外交流的活躍期,中國建築吸收了許多外來的影響,如琉璃瓦的傳入、大量佛寺與石窟寺的建造等。隋唐時期,中外交流與融合更達到高潮,使唐代建築呈現了質樸而雄大的剛健風格。 如果說遼人更多地承續了唐風,宋人則容納了較多江南建築的風韻,更顯風姿卓約。宋代建築的造型趨向柔弱纖秀,建築中的曲線較多,室內外裝飾趨向華麗而繁細。宋代的彩畫種類,遠比明清時代多,而其最高規格的彩畫──五彩遍裝,透出一種「雕煥之下,朱紫冉冉」的華貴氣氛。在建築技術上,宋代已經進入成熟期,出現了《營造法式》這樣的著作。建築的結構與造型,成熟而典雅。 到了元代,中國建築受到新一輪的外來影響,出現如磨石地面、白琉璃瓦屋頂,以及棕毛殿、畏吾爾殿等形式;但隨之而來的明代,又回到中國建築發展的舊有軌道上。明清時代,中國建築逐漸走向程式化和規範化,在建築技術上,對於結構的把握,趨於簡化,掌握了木材拼接的技術,對磚石結構的運用,也更加普及而純熟;但在建築思想上,則趨於停滯,沒有太多創新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