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根:改變歐洲遊的盧森堡小村莊

《申根協定》得名自盧森堡的小村莊申根,該公約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在歐洲旅行的方式。

圖像來源,Kirsten Henton

圖像加註文字,《申根協定》得名自盧森堡的小村莊申根,該公約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在歐洲旅行的方式。
  • Author, 柯爾斯頓·亨頓
  • Role, Kirsten Henton

眨眼之間,你可能還沒有注意到,就已經穿越了歐洲的那些小國。以盧森堡為例,開車橫跨這個國家最多只要一個多小時。等你發現時,已進入法國、德國或比利時等鄰國,唯有目光銳利的人會突然發現有國界指示牌出現,而此時盧森堡大公國的三色條紋旗已被遠遠地甩在身後。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是因為盧森堡是內陸小國,但也要歸功於盧森堡的突出貢獻:30多年前,在盧森堡東南端的小村莊申根簽署了一項公約。著名的《申根協定》從此大大地改變了人們在歐洲旅行的方式。所以你才可能不知不覺穿越了國界。

盧森堡小中見大

表面上看,盧森堡可被視為刻板的商貿中心,歐洲的豪商巨賈在此忙於賺錢。而且盧森堡的版圖看起來也非常袖珍,因此,相比疆域大得多的鄰國,盧森堡這個小國常常不知不覺地受到忽視。

但盧森堡是歐盟的創始成員國之一,歐盟三個首都中的一個就位於這個區區小國的首都盧森堡市(另兩個是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和法國的斯特拉斯堡),盧森堡一直在歐盟事物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夾在法國和德國兩大共和國之間,盧森堡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為了保住國家地位,盧森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說的歷史典故很多。國內的葡萄酒行業發展興旺,餐飲的規模令人讚嘆,還有數不勝數的博物館和紀念碑(包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城堡和古城中心,以及二戰傳奇名將巴頓將軍的墓碑),對海鮮、乾酪和所有麵食製品的熱愛盧森堡似乎是與生俱來。

1985年,盧森堡在歐洲一項據有歷史意義的條約簽訂上也起了關鍵作用,這就是《申根協定》。公約成員國相互開放邊境,非公約國獲任何一成員國簽證,可在所有申根公約成員國內自由通行。

申根坐落於盧森堡的摩澤爾河谷,是盧森堡發達的葡萄酒產地。

圖像來源,Valerii Shanin

圖像加註文字,申根坐落於盧森堡的摩澤爾河谷,是盧森堡發達的葡萄酒產地。

在前往這個有歷史意義的小鎮途中,我沿著摩澤爾河循路開車前行,一路上欣賞著盧森堡東部這片幽靜的田園風光。摩澤爾河水流緩慢,蜿蜒向南,是盧森堡和德國之間天然的邊境線。很顯然,摩澤爾河谷是盧森堡國內葡萄酒生產的中心,阡陌縱橫的葡萄園覆蓋著地勢低緩的山坡,只有零零星星的幾座村莊和小鎮點綴其間。

就在我以為自己正要跨出國界時,我來到了位於繁茂的葡萄園間的申根。這個位於摩澤爾河西岸、人口不足520人的小村莊看起來確實不像那個改變歷史的大名鼎鼎之地。不過,的確是在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1985年6月14日那個灰濛濛的早上,來自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聯邦德國(當時東西德還沒有合併)和荷蘭五國的代表正式簽訂了這個開放邊境自由通行,具有革新意義的公約。

背景點滴

20世紀下半葉,歐洲的條約、聯盟、跨境聯盟和反條約的數量多得驚人。長長的一串名單透著刺耳的官僚制度,但是了解這段歷史對看懂申根條約很有幫助,因此請聽我講下去。

二戰後,很多國際條約和聯盟為《申根協定》奠定基礎。

圖像來源,Oliver Kessler

圖像加註文字,二戰後,很多國際條約和聯盟為《申根協定》奠定基礎。

1944年,隨著二戰接近尾聲,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三國流亡政府簽署了比荷盧(Benelux)關稅同盟協議。三國認識到,今後數十年三國合作能夠克服財經與社會事務上不可避免的重重困難而獲得發展紅利,因此希望通過簽署關稅聯盟協定來促進貿易流通。

1957年,在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的基礎上,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以及比荷盧六個創始成員國在羅馬簽訂了《羅馬條約》,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該組織是西歐共同市場的關稅聯盟。

到1980年代初期,歐洲經濟共同體已有十個成員國。各成員國之間僅需要執行快速過境檢查即可,但現實還是阻礙了自由流通,消耗了大量人力,被視為多餘的官僚形式主義。然而,對於構建共同體內無國界自由流通,成員國之間存在分歧,半數國家希望僅對歐盟國家的公民開放自由流通,因此繼續擁護共同體內過境核查,以此來區分歐盟與非歐盟國家的公民。

1957年簽署的《羅馬條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使得十個成員國之間的交通便捷而快速。

圖像來源,Allard Schager

圖像加註文字,1957年簽署的《羅馬條約》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使得十個成員國之間的交通便捷而快速。

正如申根博物館(European Museum Schengen)的經理克涅普(Martina Kneip)的解釋:「1985年,邊境自由化一說簡直令人稱奇,像是一個烏托邦,沒有人真的相信這會成為事實。」

其中的五個成員國(比荷盧、法國和聯邦德國)力主實施所有人員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因此率先簽署以申根命名的協定。

為何選在申根簽署?

由於盧森堡將要接任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輪值主席國,因此有權選擇這項協定的簽署地點。真是很巧,在比荷盧三國中既要與法國相連,又要和德國接壤的地方,申根是唯一之地,使其最終獲選。

作為三國交界之處,申根的當選充滿象徵的意味。為了確保該項協定的中立,簽字國代表被統一召集到瑪麗·阿斯特里德公主號(MS Princesse Marie-Astrid)遊輪上籤署協定。遊輪航行到摩澤爾河的中游段,盡可能靠近交界三角處停泊。

《申根協定》於1985年簽署,准許歐洲協定國之間實行自由通行。

圖像來源,The European Museum

圖像加註文字,《申根協定》於1985年簽署,准許歐洲協定國之間實行自由通行。

不論意義多大,在申根簽署的協定當時並沒有受到很多支持或關注。不僅歐洲經濟共同體中另外五個成員國反對,而且支持和反對的雙方很多官員也根本不相信協定會生效或成功。既然如此,五個協定國中竟然沒有一個首腦出席當日的簽署儀式。

一開始,協定遭到人們低估,據克涅普稱,「人們認為這是試下水,不是長久之計。」這種看法疊加了無法規避的許多官僚程序,致使五個創始成員國間直到1995年才真正實現彼此開放邊境,這已是公約正式簽署的十年之後了。

如今的申根區域

今天,申根區域由26個成員國組成。其中,22個成員國屬於歐盟,其餘4個則不是(冰島、瑞士、挪威和列支敦士登)。

申根協議一如既往地有其批評者。最近的難民危機和2015年巴黎的恐怖襲擊對申根公約造成打擊,炮轟申根一攬子協定中的條款。

儘管如此,申根協議涵蓋的領土還在不斷擴張,雖然加入的流程一直很繁瑣。政治因素依然決定著哪些國家可以加入,新成員國必須經投票一致通過,才可成為協定國。例如,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申根區屢遭否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擔心申請國的內政腐敗以及對外邊境的安全問題。事實上,已有好幾年沒有新國家加入申根協定,最近的是2011年加入的列支敦士登。

申根被選為公約的簽署地點,因為申根是比荷盧其中一國中既與法國相連,又和德國接壤的唯一之地。

圖像來源,Zoonar GmbH

圖像加註文字,申根被選為公約的簽署地點,因為申根是比荷盧三國中既與法國相連,又和德國接壤的唯一之地。

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申根公約的好處遠遠大於不足之處。正如克涅普評論道:「《申根協定》可以說影響著所有公約定成員國大約4億人的日常生活。」

對於申根區的人們來說,這將意味著可以隨時跨國訪友打工,或抽空去到盧森堡給汽車加油,因為這個大公國的燃油稅比鄰國低,特別是柴油。

至於旅遊,《申根協定》所有成員國的國民可在各國自由通行,不論是陸路、鐵路還是航空,都更加省時,更加便捷。此外還有申根簽證,非歐盟國家的遊客一旦獲得某申根國90天的單次簽證,就獲准進入所有公約簽字國,這為旅客節省了時間和費用。申根簽證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如今,《申根公約》准許獲申根簽證者進入所有26個成員國。

圖像來源,Henri Martin

圖像加註文字,如今,《申根協定》准許獲申根簽證者進入所有26個成員國。

小村莊申根是什麼樣?

因為申根不在任何一個主幹道上,你要花一些心思,才有可能找到那裏。從盧森堡市出發大約開車35公里,穿過森林,越過田野,然後下到摩澤爾河谷。地貌的變化較為明顯,從農村的山丘到小鎮雷米西,一路向下。從這開始,沿河驅車令人心曠神怡,在摩澤爾河和一個又一個的葡萄園的山坡間蜿蜒向前,終於來到位於申根鎮中心的歐洲博物館。這裏,通過館內的交互展示和場外的各個紀念碑,申根地區來龍去脈的講解很有專業水平。

當初各成員國加入申根區時,其邊檢人員的正式官帽都存放在一個展櫃中,不要錯過。每一頂帽子都是國家身份的標誌,博物館收集起來顯示《申根協定》開始運作。柏林牆的一段遺跡正好矗立在歐洲博物館前,2.8米高、1.2米寬的牆體令人心酸,在此提醒著我們,所有的邊界牆都已不復存在。而這段牆體為加固混凝土,聞名於世,來源是其中一個創始成員國德國,更是如此。繼續沿著博物館前的登岸碼頭,會看到三個石柱,或者說鋼板,上面各有一顆星,紀念創始成員三方五國(德國、法國及荷比盧)。最後,是引人注目的國柱群,具體展示了申根領土各成員國的標誌性景觀,美輪美奐。

博物紀念館場外的三個石柱是為了紀念《申根協定》的創始成員國德國、法國及荷比盧。

圖像來源,Arterra Picture Library

圖像加註文字,博物紀念館場外的三個石柱是為了紀念《申根協定》的創始成員國德國、法國及荷比盧。

當然,這座悠閒的邊境村落不僅有國際立法協定簽署之地可以參觀,遊客還可以多加停留,或上船飽覽摩澤爾河風光,或在懷抱的群山中攀山或騎車,或到訪某酒莊品嚐一點起泡酒(當地所尊崇的白葡萄起泡酒),以親身領略申根,這座注定會寫入人類編年史的小村鎮的生活。

請訪問BBC Capital 閲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