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

印刷係指將圖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複製嘅一種技術。通常係用印刷機將油墨印響紙張上,佢係出版嘅基本組成部分。印刷機係能夠響承印物上印刷嘅機械。喺中國,印刷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佢嘅出現對文化知識嘅傳播起咗重要作用。
今日嘅書通常採用膠印嘅技術來印刷,有時亦採用凸版印刷(主要用嚟印報紙或目錄冊,但比較少有)。
歷史
[編輯]
古代印刷術
[編輯]印刷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兩河流域一帶用滾筒印章印刷,主要用嚟做裝飾品同巫術。
喺中國,係由拓石同埋蓋印兩種方法逐步發展而合成嘅,係經過好長時間,累積好多人嘅經驗而成嘅,係人類智慧嘅結晶。從現存最早文獻同埋最早嘅印刷實物嚟睇,中國雕版印刷術係喺西元7世紀出現嘅,即唐朝初期。
響埃及發掘出來嘅印響紙草紙,羊皮紙上嘅雕版印刷品,時間上至公元900年。
- 西元7世紀,唐朝初期出現雕版印刷。
-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9),畢昇發明膠泥活字版。
-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咗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不時俾人提到嘅係被稱為宋本活字本嘅《毛詩》。由於該書嘅《唐風•山有樞》篇內嘅一版中「自」字係橫排,完全可以證明係活字版,但無法證明係宋活字本。
- 中國關於金屬活字嘅早期記載,喺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響《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
- 元朝已有雙色紅、黑套印嘅書。
- 明朝時期,出現咗雙色、四色套印嘅印刷品,可以印出多層次嘅彩色印刷品。
- 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1397-1468)發明鉛活字版。
- 十九世紀初期,改良鉛活字製作技術並傳播至世界各地。
-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nbope)針對活字版弊,發明泥型鉛版印刷術。
- 1829年,法國人謝羅發明紙型鉛版印刷術。
- 1855年,法國人M.Cillot發明照相銅鋅版印刷技術。進一步發展嘅凸版印刷術。
- 1871年,美國人BB Blackwell改良紙型鉛版印刷術,創用薄鉛版,墊以木底印刷。
-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發明照相網版印刷術,將照相製版術向前推進一大步。
雕版印刷之起源
[編輯]雕版印刷最早係響中國發明嘅。十九世紀末日本學者島田主張中國響公元6世紀嘅六朝就有雕版印刷,根據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書本」一詞;又根據明《河汾燕閑錄》中「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一語,認為最遲喺隋朝已經有雕版印刷。但多數學者認為島田根據不足,主張隋朝重未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起源於唐朝1。文獻根據有:
最早嘅印刷品紀錄:
- 張秀民著《中國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書始於唐貞觀,主要依據係明史學家邵經邦嘅《弘簡錄》,唐太宗令梓行長孫皇后嘅遺著《女則》大概喺貞觀十年(西元636年)印刷。書中重引唐馮贄《雲仙散錄》:唐玄奘印施普賢菩薩像(約西元645~664年)施送四方為旁證。
- 唐開元年間(西元713~714年)雕本《開元雜報》係世界最早嘅報紙。
雕版印刷佛像響唐朝嘅盛行,同佛教有莫大關係,後來印刷嘅範圍擴大到其他經典。
現存最早嘅印刷品實物有:
- 1966年響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嘅《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刻印於7世紀末中國唐朝武則天時代(據一份「反證資料」顯示,作為世界最古老木板印刷物被載入歷史教科書嘅《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並非出自新羅時代(8世紀初~751年前),而係高麗初期(11世紀初)嘅印刷物。隨著1966年響佛國寺釋迦塔2樓舍利函中,同《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齊出土嘅《釋迦塔重修記》最近被解讀,從而證明該佛經係11世紀產物嘅證據浮出水面。因此,日本嘅《百萬塔陀羅尼經》(公元770年)成為最古老木板印刷物嘅可能性變大)。
- 日本奈良法隆寺《陀羅尼經》,大概770年喺日本印。
- 敦煌發現嘅《金剛經》,868年印刷,雕工精細,遠勝早先嘅《陀羅尼經》。
中國傳統嘅年畫中至今重保留有木版年畫工藝,例如著名嘅楊柳青年畫。
由於雕版印刷製作嘅印版只可以用喺特定嘅印刷品,製版嘅工作量好大、效率低,令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貴。為解決製版嘅問題,後來發明咗活字印刷術,由於組版中嘅活字可以用完再用,令印刷嘅整體效率大大提高。早期嘅活字用膠泥製作,近代就改進為用鉛字。
活字印刷係相傳最早由中國嘅畢昇響1040年代發明嘅。金屬活字印刷亦係響北宋發明嘅。響12至13世紀,有好多阿拉伯文同埋中文嘅圖書館,含有幾萬書印刷嘅書。
金屬活字發明於宋代嘅根據係:
-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響《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講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呢個係中國關於金屬活字嘅早期記載。元初人所講嘅近世係宋代,講明用錫活字印書係響宋代。由非金屬活字到金屬活字,係印刷材料同造字工藝上嘅重大改革。
- 清藏書家孫從添(1769~1840)響《藏書紀要》(18l0)中載:「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明確講明宋代有銅活字本。
印刷嘅傳播
[編輯]中國嘅元代,中國同歐洲嘅交往有好大嘅發展。一係蒙古嘅遠徵,將中國嘅文化帶到西方,一係西方嘅傳教土亦多次來到中國,回國亦帶埋中國嘅印刷技術返去。西元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喺中國旅居多年,響佢嘅《遊記》中,敘述咗中國印銀紙嘅情況。佢呢啲介紹,令歐洲人知道中國嘅印刷情況。據講喺呢個時期,亦有人將中國嘅印刷品同埋雕版帶到歐洲。
歐洲同中國一樣,最先出現嘅係雕版印刷,之後出現活字印刷。只係歐洲從雕版印刷過渡到活字印刷嘅時間短啲。
關於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嘅路線,喺眾多著作中講到嘅有三條。一條係歐洲嘅傳教士同埋旅行家直接將中國嘅印刷術帶到歐洲;另一條係經由中亞、西亞、北非,最後傳到歐洲;第三條就係由俄國人傳到歐洲其他國家。
中國嘅印刷術最可能通過穿過絲綢之路嘅維吾爾人傳入中亞,經過阿拉伯世界傳播到歐洲,但有人認為證據唔夠。目前發現嘅世界上最早嘅活字母雕版,係響敦煌發現嘅十四世紀古維吾爾文木活字。
德國美因茲嘅約翰內斯•谷登堡喺1440年發明歐洲嘅印刷技術。根據佢從葡萄酒壓榨機改進嘅機器設計,古登堡開發咗用凸起嘅活字,一開始就用油性墨。不過,研究學者得出不同嘅結論,認為西方嘅活字印刷術係源自中國,漢學家安田樸曾經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嘅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係印刷術嘅發明人」為題論證[1]。
工業時代印刷術
[編輯]印刷機嘅發明,將印刷技術從手工階段帶到機械階段。
1455年,谷登堡發明鉛活字凸版機械印刷機。
印刷對知識傳播嘅影響
[編輯]印刷機嘅開發令知識傳播出現革命性嘅變化:1469年響威尼斯成立第一間印刷社(即出版社),1500年威尼斯有成417間印刷廠。1476年,William Caxton響英格蘭成立第一間印刷社。1539年,西班牙人Juan Pablos喺墨西哥嘅墨西哥城開印刷社。Stephen Day於1628年響美國麻塞諸塞海灣地區建立北美第一間印刷社,並協助成立劍橋出版社。
信息時代印刷術
[編輯]響電子技術迅速發展嘅過程中,印刷進入咗電子控制同自動化嘅時期,電子排版、電子分色、電子雕版廣泛應用,響印刷質量同效率上都得到大幅提高。電腦嘅應用繼續將印刷帶入數碼印刷時代,令傳統工藝難於完成嘅小品種、多變化印刷得以順利實現。
計算機印刷
[編輯]文件可通過鐳射打印機、噴墨打印機或其他電腦打印機。近年,計算機打印同埋工業化印刷工藝融合埋一齊,導致數碼印刷嘅發展。
其他印刷
[編輯]重有好多其他生活有嘅印刷活動。
德文活字印刷術嘅影響
[編輯]
數量方面
[編輯]
據估計,自從古騰堡嘅印刷機面世之後,歐洲嘅書籍產量喺唔夠四個世紀嘅時間入面,就由幾百萬本升到大約十億本。[2]
宗教影響
[編輯]森uel Hartlib,佢流亡喺英國,而且好熱衷社會同文化改革。佢喺 1641 年寫道:「印刷術會令知識傳播得好開,啲平民百姓知道自己有乜嘢權利同自由之後,就唔會再畀人壓迫管治。」[3][4]

喺伊斯蘭世界,印刷術,尤其係用阿拉伯文寫嘅印刷品,喺成個 近代早期 都受到強烈反對,部分原因係傳統書法藝術嘅藝術聲譽好高。不過,用 希伯來文 或者 亞美尼亞文字 印刷通常係畀允許嘅。因此,鄂圖曼帝國 最初嘅活字印刷係喺 1493 年用希伯來文搞嘅,之後,宗教同非宗教文本都可以用希伯來文印出嚟。[5] 根據 16 世紀中期一位駐 伊斯坦堡 嘅皇室大使講,土耳其人,尤其係土耳其穆斯林,印宗教書籍係一種罪過。喺 1515 年,塞利姆一世 頒布法令,規定印刷行為會被判處死刑。喺 16 世紀末,穆拉德三世 允許出售用 阿拉伯文 印刷嘅非宗教書籍,但係大多數都係從 意大利 入口嘅。易卜拉欣·穆特費里卡 喺鄂圖曼帝國建立咗第一個用阿拉伯文印刷嘅印刷廠,但係受到書法家同埋部分 烏理瑪 嘅反對。印刷廠一直運作到 1742 年,總共生產咗 17 部作品,全部都係關於非宗教、實用性嘅嘢。印刷術喺伊斯蘭世界普及,要等到 19 世紀先至開始。[6]
喺一啲日耳曼邦國,希伯來文印刷商畀 行會 禁止印刷;結果,希伯來文印刷喺 意大利 蓬勃發展,喺 1470 年由羅馬開始,然後擴展到其他城市,包括巴里、比薩、里窩那,同埋曼圖亞。本地統治者有權力授予或者撤銷出版希伯來文書籍嘅許可證,[7] 喺呢個時期印嘅好多書,佢哋嘅書名頁上面都有「con licenza de superiori」呢幾個字(表示佢哋嘅印刷已經獲得官方許可)。
當時啲人認為,引入印刷術「會鞏固宗教,同埋增強君主嘅權力。」[8] 大部分書都係宗教性質嘅,內容受到教會同埋王權嘅監管。印「錯」嘢嘅後果好嚴重。Meyrowitz[8] 用 威廉·卡特 嘅例子嚟說明,佢喺 1584 年喺新教佔主導地位嘅英國印咗一本親天主教嘅小冊子。佢咁做嘅後果係 吊死。
社會影響
[編輯]印刷術令更多讀者可以接觸到知識,令到後代可以直接喺前人嘅知識成就之上建立,而唔會好似口頭傳統噉,喺流傳過程中出現變異。阿克頓 喺佢 1895 年嘅演講《論歷史研究》入面話,印刷術「保證咗 文藝復興 嘅成果可以長存,寫低咗嘅嘢人人都可以睇到,好似 中世紀 嗰陣啲知識同思想畀人收埋晒嘅情況,永遠都唔會再發生,唔會再有任何思想會消失。」[3]

印刷術喺改變閱讀嘅社會性質方面起到咗重要作用。
伊麗莎白·愛森斯坦 確定咗印刷術發明嘅兩個長期影響。佢認為,印刷術為知識創造咗一個持續同埋統一嘅參考標準,並且容許對唔相容嘅觀點進行比較。[9]
阿薩·布里格斯 同埋 彼得·伯克 確定咗五種同印刷術引入相關嘅閱讀方式:
批判性閱讀:由於文本終於可以畀普羅大眾接觸到,批判性閱讀就應運而生,因為人們可以對文本形成自己嘅意見。 危險嘅閱讀:閱讀畀人睇做係一種危險嘅追求,因為佢畀人認為係反叛同埋唔合群嘅行為,尤其係對於女性嚟講,因為閱讀可能會激起危險嘅情感,例如愛情,而且如果女性識字,佢哋就可以睇情書。 創造性閱讀:印刷術令到人們可以閱讀文本,並且創造性噉詮釋佢哋,通常詮釋出嚟嘅意思同作者嘅原意好唔同。 廣泛閱讀:一旦印刷術令到大量文本可以攞到,以前嗰種由頭到尾精讀文本嘅習慣就開始改變,人們開始閱讀選定嘅節錄,令到可以喺更廣泛嘅主題上面進行更廣泛嘅閱讀。 私人閱讀:閱讀同個人主義嘅興起有關,因為喺印刷術出現之前,閱讀通常係一種集體活動,一個人會讀畀一群人聽。 隨著印刷術嘅出現,識字率同埋文本嘅可及性都提高咗,單獨閱讀就變成咗常態。
印刷術嘅發明亦都改變咗歐洲城市嘅職業結構。印刷商 作為一個新嘅工匠群體出現,識字能力對佢哋嚟講至關重要,而 抄寫員 呢個勞動密集型嘅職業自然就衰落咗。校對 作為一個新嘅職業出現,而 書店 同埋圖書館員嘅數量自然就跟住書籍數量嘅爆炸式增長而增加。
教育影響
[編輯]古騰堡嘅印刷機對大學都產生咗深遠嘅影響。大學喺佢哋嘅「學術語言、圖書館、課程,[同埋] 教學法」方面都受到影響。[10]
學術語言
[編輯]喺印刷機發明之前,大多數書寫材料都係用拉丁文寫嘅。不過,喺印刷術發明之後,印出嚟嘅書籍數量增加咗,本土語言嘅書籍都係。拉丁文冇畀完全取代,但係一直維持到 18 世紀都仲係一種國際語言。[10]
大學圖書館
[編輯]喺呢個時期,大學開始建立附屬嘅圖書館。「劍橋大學喺 15 世紀嗰陣,委任隨軍牧師負責圖書館事務,但係呢個職位喺 1570 年取消咗,喺 1577 年,劍橋大學設立咗新嘅大學圖書館館長職位。雖然,魯汶大學認為冇需要設立大學圖書館,佢哋覺得教授就係圖書館。圖書館亦都開始收到好多嚟自捐贈同埋購買嘅書籍,多到佢哋開始唔夠位擺。 不過,呢個問題喺 1589 年畀一個名叫默頓嘅人解決咗,佢決定啲書應該打橫放喺書架上面,而唔係放喺 讀經台 上面。[10]
課程
[編輯]印刷術喺好多方面改變咗大學圖書館。教授終於可以比較唔同作者嘅觀點,而唔使逼住淨係睇一兩個特定作者嘅嘢。教科書本身都開始印唔同難度嘅版本,而唔係淨係得一本入門級嘅課本。[10]
有關文章
[編輯]
|
|
|
|
參考
[編輯]- ↑ 《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法]安田樸著,耿異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7 月
- ↑ 2.0 2.1 Buringh, Eltjo; van Zanden, Jan Luiten: "Charting the 'Rise of the West': Manuscripts and Printed Books in Europe, A Long-Term Perspective from the Sixth through Eighteenth Centuri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69, No. 2 (2009), pp. 409–45 (417, table 2)
- ↑ 3.0 3.1 Ref: Briggs, Asa and Burke, Peter (2002)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 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 Polity, Cambridge, pp. 15–23, 61–73.
- ↑ A Description of the Famous Kingdome of Macaria (English). London. 1641.
{{cite book}}
: 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 ↑ or soon after; Naim A. Güleryüz, Bizans'tan 20. Yüzyıla – Türk Yahudileri, Gözlem Gazetecilik Basın ve Yayın A.Ş., İstanbul, January 2012, p. 90 ISBN 978-9944-994-54-5
- ↑ Watson, William J., "İbrāhīm Müteferriḳa and Turkish Incunabul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68, volume 88, issue 3, p. 436
- ↑ "A Lifetime's Collection of Texts in Hebrew, at Sotheby's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January 22, 2019,.", 愛德華·羅斯坦, 紐約時報, 2009年2月11號
- ↑ 8.0 8.1 Meyrowitz: "Mediating Communication: What Happens?" in "Questioning the Media", p. 41.
- ↑ Eisenstein in Briggs and Burke, 2002: p. 21
- ↑ 10.0 10.1 10.2 10.3 Modie, G (2014). "Gutenberg's Effects on Universities". History of Education. 43 (4): 17. doi:10.1080/0046760X.2014.930186. S2CID 145093891.
{{cite journal}}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