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法国大革命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國大革命戰爭

上:瓦爾密戰役里沃利戰役;中:諾維戰役蘇黎世戰役;下:馬倫戈戰役霍恩林登戰役
日期1792年4月20日-1802年3月25日
(9年11个月又5天)
地点
结果 法國勝利
领土变更 法國併吞莱茵河以西所有領地與皮埃蒙特,將荷兰瑞士北意大利納為附庸
参战方

南尼德蘭農民軍


法國 圣多明戈起义者


美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國大革命戰爭(法語:Guerr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是1792年至1802年間法國(立憲王國共和國)與反法同盟爆發的一系列戰爭。主要戰場位於歐洲地區,但也外溢至中東大西洋印度洋等地。這場戰爭以法國勝利告終,其併吞萊茵河左岸皮埃蒙特,控制荷蘭瑞士與北義大利城邦,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執政

大革命以來,法國身陷於內憂外患中,又因皮爾尼茨宣言與周邊國家關係惡化,最終於1792年4月20日對哈布斯堡君主國統治者弗朗茨二世宣戰[註 1],大革命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法軍表現不佳,聯軍掌握戰略優勢,但在瓦爾密戰役後局勢轉變,法軍開始在各個戰線出擊,征服了比利時萊茵蘭薩伏依等地區。1793年,法國對荷蘭英國西班牙宣戰,但此時局勢再次不利於法國,聯軍奪回失土並入侵法國,迫使法國頒布全民動員法令。此舉再度強化法軍,到1795年年初不僅再次征服比利時,還佔領荷蘭萊茵河左岸,同年普魯士、荷蘭、西班牙退出戰爭。1796年,三個法國軍團向奧地利本土進攻,拿破崙·波拿巴的義大利軍團成功擊敗敵軍,向維也納進軍迫使奧地利休戰,在1797年10月17日簽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法國控制西歐與南歐後將目光轉向埃及,在1798年派出部隊征服埃及,試圖掌控地中海並近一步進攻英屬印度。同年,新的反法同盟被組建起來,東歐強權俄羅斯也加入對法戰爭。法軍在戰爭初期征服那不勒斯後,就在各個戰線不斷挫敗,但隨著俄軍在蘇黎世的慘敗與聯軍在荷蘭的失利,法國避免了被入侵的絕境。1799年11月,自埃及歸國的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成為第一執政,在隔年6月的馬倫戈戰役取得勝利,重新控制北義大利。同時德意志地區的法軍在12月2日贏得霍恩林登戰役,第二次反法同盟失利。1801年2月9日,法奧雙方簽訂《呂內維爾條約》,拿破崙也開始介入德意志內部事務。1802年3月25日,法國與英國簽訂《亞眠和約》,英國放棄其征服的大部分海外領土,法國大革命戰爭結束。

法國大革命戰爭是18世紀歐洲最致命的軍事衝突,軍人死亡人數100萬,另有未知數目的平民死於饑荒或流感。此戰後,新生的共和法國穩固其內外局勢,但也讓拿破崙·波拿巴上台,日後再次成為君主政體。雙方陣營間的衝突依舊不可調和,最終爆發更血腥的拿破崙戰爭,改變此後的世界政治走向。

历史概述

[编辑]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的出逃失败被捕,加剧了法国人民对外国干涉的担心,也激化了欧洲君主对共和国的敌视。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地利宣战;8月,奥地利与普鲁士联军进逼巴黎,要求恢复路易十六的自由与统治。共和国的生存一度面临危机。但9月20日,临时组织的法军凭借“保卫共和国”的高昂热情,在瓦尔密战役中出人意料的击败了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以叛国罪为由,处死了路易十六。这一行动激怒了欧洲几乎所有的君主。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德意志意大利诸邦都加入了反法同盟,共和国再度面临危机。卡诺将军对法國軍制進行重大改革,实行全国普遍徵兵制,成年法国人都加入了军队。军事改革还包括:就地解决补给,多兵种混合编成。战术上的改进包括:使用步兵纵队代替步兵横队,以利于快速机动;大量使用散兵;大规模集中使用炮兵。经过改革的法国军队成了一支足以和欧洲各国职业军队抗衡的大军。法国和反法同盟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多年的拉锯战。1797年1月14日,拿破仑·波拿巴指挥法军在里沃利战役赢得了对奥军的决定性胜利,奥地利被迫和谈。法国赢得了对第一次反法同盟的胜利。

1799年,英国,俄罗斯,奥地利,那不勒斯,葡萄牙,和部分德意志邦国再次结成反法同盟。反法同盟在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但1800年俄国退出同盟给了法国以喘息之机。远在非洲指挥埃及远征军的拿破仑秘密返回法国,重组政府和军队。1800年6月14日,法军在拿破仑指挥下取得了马伦哥之役的胜利,瓦解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1802年3月27日,亚眠和约签订,英国和法国也结束了战争状态。法国大革命战争结束,欧洲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很快就卷入了规模更大的拿破仑战争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脚注

[编辑]

    註:

  1. ^ 弗朗茨二世此時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参考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