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法國大革命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國大革命戰爭

上:瓦爾密戰役里沃利戰役;中:諾維戰役蘇黎世戰役;下:馬倫戈戰役霍恩林登戰役
日期1792年4月20日-1802年3月25日
(9年11個月又5天)
地點
結果 法國勝利
領土變更 法國併吞萊茵河以西所有領地與皮埃蒙特,將荷蘭瑞士北意大利納為附庸
參戰方

南尼德蘭農民軍


法國 聖多明戈起義者


美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國大革命戰爭(法語:Guerr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是1792年至1802年間法國(立憲王國共和國)與反法同盟爆發的一系列戰爭。主要戰場位於歐洲地區,但也外溢至中東大西洋印度洋等地。這場戰爭以法國勝利告終,其併吞萊茵河左岸皮埃蒙特,控制荷蘭瑞士與北意大利城邦,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執政

大革命以來,法國身陷於內憂外患中,又因皮爾尼茨宣言與周邊國家關係惡化,最終於1792年4月20日對哈布斯堡君主國統治者弗朗茨二世宣戰[註 1],大革命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法軍表現不佳,聯軍掌握戰略優勢,但在瓦爾密戰役後局勢轉變,法軍開始在各個戰線出擊,征服了比利時萊茵蘭薩伏依等地區。1793年,法國對荷蘭英國西班牙宣戰,但此時局勢再次不利於法國,聯軍奪回失土並入侵法國,迫使法國頒佈全民動員法令。此舉再度強化法軍,到1795年年初不僅再次征服比利時,還佔領荷蘭萊茵河左岸,同年普魯士、荷蘭、西班牙退出戰爭。1796年,三個法國軍團向奧地利本土進攻,拿破崙·波拿巴的意大利軍團成功擊敗敵軍,向維也納進軍迫使奧地利休戰,在1797年10月17日簽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法國控制西歐與南歐後將目光轉向埃及,在1798年派出部隊征服埃及,試圖掌控地中海並近一步進攻英屬印度。同年,新的反法同盟被組建起來,東歐強權俄羅斯也加入對法戰爭。法軍在戰爭初期征服那不勒斯後,就在各個戰線不斷挫敗,但隨着俄軍在蘇黎世的慘敗與聯軍在荷蘭的失利,法國避免了被入侵的絕境。1799年11月,自埃及歸國的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成為第一執政,在隔年6月的馬倫戈戰役取得勝利,重新控制北意大利。同時德意志地區的法軍在12月2日贏得霍恩林登戰役,第二次反法同盟失利。1801年2月9日,法奧雙方簽訂《呂內維爾條約》,拿破崙也開始介入德意志內部事務。1802年3月25日,法國與英國簽訂《亞眠和約》,英國放棄其征服的大部分海外領土,法國大革命戰爭結束。

法國大革命戰爭是18世紀歐洲最致命的軍事衝突,軍人死亡人數100萬,另有未知數目的平民死於饑荒或流感。此戰後,新生的共和法國穩固其內外局勢,但也讓拿破崙·波拿巴上台,日後再次成為君主政體。雙方陣營間的衝突依舊不可調和,最終爆發更血腥的拿破崙戰爭,改變此後的世界政治走向。

歷史概述

[編輯]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的出逃失敗被捕,加劇了法國人民對外國干涉的擔心,也激化了歐洲君主對共和國的敵視。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奧地利宣戰;8月,奧地利與普魯士聯軍進逼巴黎,要求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與統治。共和國的生存一度面臨危機。但9月20日,臨時組織的法軍憑藉「保衛共和國」的高昂熱情,在瓦爾密戰役中出人意料的擊敗了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扭轉了不利的戰局。

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民公會以叛國罪為由,處死了路易十六。這一行動激怒了歐洲幾乎所有的君主。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以及德意志意大利諸邦都加入了反法同盟,共和國再度面臨危機。卡諾將軍對法國軍制進行重大改革,實行全國普遍徵兵制,成年法國人都加入了軍隊。軍事改革還包括:就地解決補給,多兵種混合編成。戰術上的改進包括:使用步兵縱隊代替步兵橫隊,以利於快速機動;大量使用散兵;大規模集中使用炮兵。經過改革的法國軍隊成了一支足以和歐洲各國職業軍隊抗衡的大軍。法國和反法同盟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多年的拉鋸戰。1797年1月14日,拿破崙·波拿巴指揮法軍在里沃利戰役贏得了對奧軍的決定性勝利,奧地利被迫和談。法國贏得了對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勝利。

1799年,英國,俄羅斯,奧地利,那不勒斯,葡萄牙,和部分德意志邦國再次結成反法同盟。反法同盟在戰場上取得了節節勝利,但1800年俄國退出同盟給了法國以喘息之機。遠在非洲指揮埃及遠征軍的拿破崙秘密返回法國,重組政府和軍隊。1800年6月14日,法軍在拿破崙指揮下取得了馬倫哥之役的勝利,瓦解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1802年3月27日,亞眠和約簽訂,英國和法國也結束了戰爭狀態。法國大革命戰爭結束,歐洲獲得了短暫的和平,但很快就捲入了規模更大的拿破崙戰爭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腳註

[編輯]

    註:

  1. ^ 弗朗茨二世此時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參考來源

[編輯]